不分区政党票“四道门槛”
致谢:网友“Alexander Wei”
对本文有重要贡献
本文为资料收集。作为台湾研究初学者,有很多细节问题都搞不清楚。借此认真梳理一下,终归是有益的。
2008年,台湾地区的民意代表选举正式改制,采用“单一选区两票制”,由原先的225席减半至113席,任期由3年改为4年。
一般来说,选制分成三类:简单多数制、比例代表制、混合制。“简单多数制”就是指票数最多的当选,“比例代表制”则是按选票比例转换成席位。
所谓“混合制”结合了简单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:每个选民有两张票。一票投所在选区的“区域立委”,这票是投给“人”;第二张票则是投给政党,这票是投给“党”,从而选出“不分区立委”。
目前,台湾地区有34席不分区民意代表。决定它们归属的依据,就是选民投出的“政党票”。
根据选举制度规定,超过一定的票数门槛,就会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。星星最近才弄清楚“政党票”的四道门槛。本文所指百分比,是政党得票数/总有效票数。
1%门槛:献金可抵税
得票率超过1%后,政党收到的政治献金可以用来抵税。在台湾地区,个人或者企业都可以向政治组织或人物捐献,被称为“政治献金”。
从本质上来,这是一种政治投资。假如政党票超过1%,那捐献方可以“列举所得税扣除额”,“申报所得税时可抵减”,说白了就是可抵税。
某种程度而言,超过1%,捐赠方就可以“回本”了。突破门槛的政党,对于“金主爸爸”也算有交代了。根据现在的情况,1%大约相当于14万张票。
2%门槛:直接提名权
得票超过2%后,下次选举可以直接提名不分区名单。
这又是什么概念呢?原来,政党想要参与不分区的角逐是有条件的。一个新的政党,想要参与其中,必须提名10席区域或少数民族代表,才有机会登上“政党票”。
而提名区域代表,不是直接填表就行的,需要缴纳20万元新台币的保证金。10个代表,就是200万元新台币。这对于小党来说,就是一笔天文数字。
这个保证金,假如拿不到选区应选人数的10%,那就不予返还。假设选区的投票率是50%,那就需要在有效票里拿到20%的票数,这对于小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因此,突破2%门槛,或者拿到28万票,获得直接提名权,将成为众多小党获得参赛免费入场券的关键指标。
这个条款修改过,以前是本届突破后面三届有效,现在只能是本届突破下届有效。
3%门槛:领取补助款
突破3%的门槛,就可以取得每票50元新台币的政党补助。这个门槛下调过几次,从5%到3.5%再到3%。然而,依旧是一个很高的门槛,差不多要超过42万票。
每票50元,领取四年,这是一大笔钱。就拿42万票的门槛计算,也可以每年拿到2100万元新台币。这样的话,政党四年内的运作几乎都不用操心了。
以2020年为例,共有19个政党参加不分区选举,但最后拿到补助款的就只有6个,分别是:民进党、国民党、民众党、“时代力量”、亲民党、“台湾基进”。
其他13个政党,可以说就是打酱油了。好一点的下次能再免费进场(如绿党),差一点的只能抵税,最差的就血本无归,可以说是赔本赚吆喝了。
5%门槛:不分区席次
超过5%就有机会分配34席不分区民意代表了,基本相当于70万票。
此时会二次计算,把没过5%门槛的票剔除。这必然会导致有相当的政党票失去意义。
例如2016年,所有小党的政党票加起来多达29.03%,但只有亲民党、“时代力量”超过5%,导致有多达16.41%的民意无法表达。
剔除没有通过门槛的票后,得出一个新的总票数。超过5%的各家政党再依据新的比例,来分配不分区席次。
根据经验,超过5%可以分配到2席,超过6.5%可以分配到3席。而超过3席代表可以组建党团,这在议场中就有了较高的地位。也就是说,对于小党来说,6.5%是性价比最高的目标……
此外,超过5%还可以在下次选举中直接提名地区领导人。这也是一张实际上非常有价值的门票,可以用来换取很多的资源。
例如,郭台铭就曾经传出要“购买”这张门票。如此,他就不用花钱找人在全台湾组织“联署”了。后来,这笔买卖没成功。
借助热心网友的帮助,星星总结出来了最近几次选举突破“四道门槛”的政党情况(忽略选制变动情况):
2024年共有16个政党参与不分区选举。目前来看,能突破5%门槛的,估计只有国民党、民进党和民众党了。那剩下的三道门槛,又会有哪些政党通过呢?
以下观点来自于Alexander Wei 网友:
对小党来说,1趴不亏,2趴小赚,3趴血赚,5趴范进中举。
照台湾目前这个制度,小党太难存活了。即使有宋楚瑜、柯文哲这样的政治明星,也很难吸引人才加入,很容易泡沫化。
再次感谢热心网友的突出贡献。